現(xiàn)存規(guī)模最大的木結(jié)構(gòu)宮殿建筑群故宮如何“與火博弈”
故宮曾是明清皇家宮殿,擁有世界上現(xiàn)存規(guī)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(jié)構(gòu)宮殿建筑群。因木材易燃,故宮在歷史上多次遭受火災的侵襲。古代宮廷如何“與火博弈”?日前,“在故宮”系列新作《防患于未“燃”:故宮歷史上的火災與消防》正式出版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本書的作者周乾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,故宮古建專家,中國工程院咨詢專家。作者以古建專家的嚴謹鉤沉史料,又以文化學者的溫情講述故事:從藻井、螭吻、黑色瓦頂?shù)取版?zhèn)火符號”,到內(nèi)金水河、銅缸、石頭房、防火墻等“科學防線”,再到清代皇家消防隊的制度演進,一路追蹤,讓讀者第一次如此清晰地“看見”故宮——它不僅是木構(gòu)的史詩,也是一部“與火博弈”的啟示錄。你會在太和殿的十只神獸里讀懂古人對雷擊的恐懼,在皇史宬的無梁石拱中體會檔案如何逃過火劫。這既是一部故宮古建的“深度指南”,也是一本寫給每個人的“日常消防手冊”。
周乾從古建文化的角度,饒有趣味的重新講述故宮建筑設計背后的故事,比如太和殿的藻井,在大多數(shù)游客看來,太和殿藻井是一種富有裝飾性的建筑構(gòu)造,展現(xiàn)出了故宮匠人精美的空間造型技藝,也體現(xiàn)了皇權至高無上,但另一方面,太和殿造型還有避火驅(qū)邪的寓意,周乾指出,太和殿藻井其在防火文化層面具有獨特的意義,古人認為,藻井可以克火。南朝梁蕭統(tǒng)所編的《文選》中提到:“《風俗通》曰:‘今殿作天井。井者,東井之像也。菱,水中之物。皆所以厭火也。’”藻井的造型類似于東井,上面繪制了水草、荷、菱。無論是東井還是水草,都被認為具有厭火的神奇效果,可以防火。古人認為東井是主宰水源的,西漢《史記·天官書第五》中注解道:“東井八星,主水衡也”,“東井主水事”。因此,東井具有滅火的象征意義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此外,文淵閣的天花上繪制的金蓮水草彩畫圖案也有類似的設計理念,意在“厭火”,北周文人庾信在《庾子山集注》中提到:“梁上畫以水草,所以厭火?!比藗冋J為,在天花梁上繪制水草圖案,就可以克火。
太和殿藻井中的軒轅鏡,不僅象征著皇帝的正統(tǒng)地位,而且蘊含著克火的寓意,唐代文人張守節(jié)在《史記正義》中提到,軒轅是“黃龍之神,主雷雨之神”,具有“陰陽交感,雷激為電,和為雨,怒為風,亂為霧,凝為霜,散為露,聚為云氣”等神奇能力。由此可知,軒轅的造型類似黃龍,具有駕馭雨水的本領,因而被融入建筑裝飾之中,寄寓著滅火的愿景。
除了各式各樣的防火文化信仰,《防患于未“燃”》里還有一些有趣的古代科學防火方法,比如內(nèi)金水河如何在防火中起作用,古建中的水缸、石頭房、防火墻的設計如何防火,明清皇家的檔案庫“金匱石室”在設計上如何防御水火以保存重要典籍檔案等等。談及這本書的創(chuàng)作,周乾表示:“故宮的古代消防文化內(nèi)涵豐富。明清時期的火災經(jīng)歷,為今天古建筑的防火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。故宮的消防文化,是故宮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我國古代消防文化中的重要內(nèi)容。這些古代防火智慧,依然值得今人傳承和發(fā)揚,以更好地保護故宮這一人類文化遺產(chǎn),真正做到防患于未‘燃’?!?/p>
揚子晚報|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